擘画低空新图景 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

航家说|发布者 ssuxlw
2025-03-09

 

——从2025两会看低空经济战略性跃升

 

当合肥空港示范区的物流无人机穿越700公里空域完成首单跨省运输,当深圳蛇口码头至珠海九州港的eVTOL飞行器26分钟打通湾区通勤走廊,一组组信号灯在中国低空监控大屏上渐次点亮。2025年春天,这两个标志性事件昭示着:两会政策春风已化作低空经济建设的澎湃动能,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空域展开全新叙事。
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"构建全链条低空经济生态体系",这一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,标志着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再次抢占制高点。正如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中形成的共识: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竞技场,更是重塑区域经济版图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。在这场关乎未来二十年发展主动权的角逐中,中国正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,展现出"全国一盘棋"的战略定力。

 

一、两会政策导向与顶层设计

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,彰显了中央对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。报告提出的"安全健康发展"与"新场景规模化示范"双轮驱动,实则构筑起产业发展的立体坐标系。纵轴瞄准空域管理改革,横轴铺展多元应用场景,坐标系交汇处清晰标注了"高质量发展"的方位。

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方案,恰是为这幅坐标系精准校准的标尺。楼向平代表关于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设计,从根本上破解了"九龙治水"的体制困局。他提出的三级协调管理架构,实则是理顺央地关系的制度创新——国务院统筹、部委协同、地方试点的推进模式,既能保持战略定力又可激发基层首创精神。符德代表聚焦适航认证与空域管控,把握住飞行器能否"飞得起、管得住"的关键命门。这种既给发展划跑道、又为安全设护栏的辩证施策,体现了政策设计的智慧与远见。

 

二、区域示范与布局

纵观神州大地,区域示范城市群犹如北斗七星,在天幕上勾勒出璀璨的产业图谱。上海打造的"一核三翼"通用航空枢纽,不仅是基础设施的物理叠加,更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质的跃升。其首创的阶梯空域管理模式,将3000米以下空域化整为零,既满足飞行需求又保障公共安全,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正在转化为可复制的"上海方案"。

中西部地区同样上演着弯道超车的精彩篇章。甘肃依托"一带一路"节点优势,将低空观光与敦煌文化IP深度融合,催生出独具特色的文旅消费新场景。今年五一黄金周,"飞天瞰丝路"低空游线接待量激增300%,这个传统农业大省正借势开辟增长新赛道。另据工信部统计,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低空经济关联企业数量较三年前增长178%,印证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强大生命力。

 

三、资金扶持与投资布局

资金流向如同产业发展的晴雨表,折射出市场对低空经济的信心指数。观察十省市千亿级产业基金的配置路线图,可以解码政策与市场的深层对话。安徽省设立的200亿元专项基金,按照"研发端注资、场景端补链、基建端托底"的三七分配原则,有效化解了民企"不敢投"、国资"投不准"的症结。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,保证财政资金既发挥引导作用,又避免替代市场功能。

资本市场的回应同样热烈。中航创世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突破500亿,不仅创下军工企业融资新纪录,更带动上下游百余家企业协同创新。值得关注的是,资本正加速向氢动力电池、智能飞控系统等"卡脖子"领域集聚。今年前四月,相关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205%,这种趋势性变化体现着投资者对核心技术的价值重估。

 

四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

当我们为中国低空经济的燎原之势振奋时,更需要冷静审视前路的险滩暗礁。中国民航大学研发的全国空域仿真系统显示,当低空飞行器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5架时,传统管控模式失效风险骤增。某新锐企业负责人坦言:"适航认证平均周期仍是发达国家的2.3倍,这种制度性成本可能迟滞创新步伐。"

破解这些时代课题,既需要保持战略耐心,更呼唤改革智慧。深圳前海创造的"信用审批+沙盒监管"模式提供了新思路:对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实行白名单动态管理,允许其在限定区域开展先行先试。这种做法既守牢安全底线,又释放创新活力,目前已有38家企业通过该通道缩短准入时间60%以上。

 

五、未来展望

站在历史维度观察,人类对低空的开发已历经航空时代百年征程,而今中国正引领这场变革进入全新阶段:从单一运输功能到立体经济形态,从精英专属领域到大众共享空间。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场生产要素的变革性重组,其影响之深远堪比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产业的颠覆重塑。

政府部门计算过一组对比数据: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需要占地50亩,而开发同等运输能力的低空航线用地为零。这种"向天要效益"的发展逻辑,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。专家预测,到2035年低空经济带动的土地增值收益将达4.5万亿元,这种乘数效应正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
 

 

两会帷幕落下,但低空经济的新征程方才启航。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,呼应着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——通过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,借助业态创新重塑比较优势,依托科技突破实现动能转换。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空域,需要政策科学导航,期待市场稳健续航,更呼唤全社会的包容试航。

当无人机的灯光在上海外滩勾勒出"人民城市"的艺术图景,当电动飞行器在粤港澳大湾区串起1小时生活圈,这些场景已不仅仅是技术奇观的展现,更昭示着一个民族在创新征程上的崭新高度。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,我们当以更开放的胸襟拥抱变革,用更务实的作风推进改革,让低空经济真正成为畅通经济循环的"新血脉"、增进民生福祉的"新翅膀"。

 

举报
50
50
阅读量16085
标签:
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~
全部评论 10
  • {{item.nickname}}
    回复:{{item.other_nickname}}{{item.text}}
    {{item.time|relativeTime}}
    回复
    {{item.good}}
    {{item.good}}

暂无评论

查看更多评论

没有更多了

退出 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