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"造得出"到"飞得起":OC获颁如何开启中国低空飞行商业化元年

航家说|发布者 ssuxlw
2025-03-31
 

 

 

2025年3月28日,中国民航史册镌刻下一个重要坐标:亿航智能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亿航及其合资运营公司合肥合翼,同步获颁全球首批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(OC)。这不仅意味着国产EH216-S飞行器完成从"造得出"到"飞得起"的质变飞跃,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低空经济竞赛中率先突破制度性障碍,开启万亿级市场蓝海的闸门。

 

一、制度破冰:构建商业闭环的关键一跃

 

OC证的核心理念在于打通"技术可行"与"商业可为"的任督二脉。适航三证(TC/PC/AC)解决了航空器"能造、能产、能飞"的基础命题,而OC证则破解了"飞得安全、飞得规范、飞得持续"的运营难题。这种制度设计创新,本质上是对传统航空监管体系的突破性重构——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,通过场景化分级管理、动态化风险评估、数字化实时监管,为新兴业态开辟制度化生存空间。

 

合肥骆岗公园的示范运营具有标本意义:通过划定特定空域、限定气象条件、设置电子围栏,既满足公众尝鲜需求,又积累真实运营数据。这种"试点先行-数据积累-标准迭代"的渐进式路径,彰显中国式创新的方法论智慧。数据显示,EH216-S累计6万架次的安全飞行记录,为全球首个运营标准体系提供了实证支撑,其经验已被国际民航组织纳入《城市空中交通实施指南》草案。

 

二、场景突围:培育市场生态的战略纵深

 

低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。合肥首航选择文旅观光作为突破口,看似保守实则深谋远虑:既规避了通勤场景的复杂空域协调难题,又通过可视化体验培育公众认知。这种"从易到难、由点到面"的策略,与深圳无人机物流、广州空中通勤形成场景矩阵,共同绘制出低空经济的全景图谱。

 

广州的"4+9+N"起降点网络建设更具前瞻性。规划中的5个枢纽型垂直起降场、100个常态化起降点,实质是在物理空间重构城市立体交通格局。当起降点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.8个时,"空中公交"才能真正实现15分钟响应圈。这种基础设施先行理念,恰如高铁网络建设初期的战略抉择,为后续规模化运营埋下伏笔。

 

三、范式创新:中国方案的全球价值

 

在低空经济赛道,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。民航局创新建立的"场景驱动型"审批准则,打破传统航空器"全场景通用"的监管惯性,允许企业根据特定运营环境申请资质。这种柔性监管模式,既守住安全底线,又释放创新空间,为全球贡献了制度创新的"中国样本"。

 

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显战略定力。亿航智能坚持的无人驾驶路径,避开欧美企业"有人驾驶过渡"的渐进式路线,直接瞄准终极形态。这种"换道超车"的底气,源于数字孪生、5G通信、高精度导航等技术的集群突破。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部署的智能调度系统,已实现200架次/小时的运力管控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 

四、生态重构:新质生产力的成长逻辑

 

低空经济的勃兴,本质是生产要素的立体化重组。合肥国资平台与民企的混改探索,广州3000万元专项补贴的政策创新,深圳无人机适航检测中心的平台建设,共同构成制度供给的"组合拳"。这种政企协同创新机制,有效破解了新兴领域"市场失灵"的初期困境。

 

产业生态的培育更需要前瞻布局。奇瑞"三体式复合翼"的陆空两栖设计,江淮汽车与清华大学的联合研发,展现传统车企转型的多元路径。而亿航与中交信科的合作,则预示着低空经济正在催生导航服务、数据交易、保险金融等配套产业,形成"链式反应"效应。

 

站在历史维度审视,OC证的颁发不仅是技术成熟的注脚,更是制度创新的宣言。它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完成从"产品创新"到"业态创新"的跨越,开启"场景驱动-标准引领-生态繁荣"的新发展阶段。这场始于制度破冰的产业变革,终将重构城市空间形态,重塑人类出行方式,重绘全球竞争版图。

举报
53
53
阅读量13746
标签:
OC
低空经济
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~
全部评论 10
  • {{item.nickname}}
    回复:{{item.other_nickname}}{{item.text}}
    {{item.time|relativeTime}}
    回复
    {{item.good}}
    {{item.good}}

暂无评论

查看更多评论

没有更多了

退出 发布评论